2025-08-02 115

Base、Sui...合规公链的战略价值与实现路径

撰文:Bensha、CryptoMiao、UnaiYang、赵启睿

当前加密行业有两大趋势。一是行业逐步进入监管收敛期,原本「技术先行、监管滞后」的格局正在被重塑;二是链上与传统金融行业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无论是RWA(现实世界资产)发行,还是稳定币、金融衍生品的链上化处理,都已形成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在此背景下,「合规公链」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链的合规能力」也正成为传统机构评估其接入价值的核心要素。

本篇文章聚焦于公链为何合规,何为合规,如何合规三个问题,并重点分析两个强合规公链:Base和Sui,并在此范式上分析Robinhood未来可能推出的RobinhoodChain,来为读者在公链选择、业务对接与业务策略判断上提供参考。

一、公链合规的原因

正如开头所说,公链合规的必要性来自两方面:一是监管的要求,二是用户的需求。那么我们不妨多问几步:监管为什么要求公链合规?不合规的公链损害了谁的利益?用户又为什么想要用合规的公链?用合规公链能带来什么价值?

(一)监管为什么要求公链合规?

全球各个司法辖区的监管机构都有几个最高优先级的职责,那就是防范金融犯罪(如洗钱、诈骗、恐怖主义融资),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保护消费者。这些涉及到了金融市场最根本的信任和安全问题,对美国而言,也关联着其国家安全和全球霸权的地位。

非法资金通过链上「洗白」后,会以隐蔽的形式流入合法领域;加密货币相关的诈骗,和频繁的黑客攻击,经常导致投资者财富蒸发,引起市场恐慌;而大型的加密公司或平台如果因链上漏洞而被盗,或者违法相关法律而被罚,不仅会损失巨量资金,更会直接影响到金融体系的流动性。

2022年5月,Terra(主打算法稳定币的公链)上的稳定币UST被大量抛售导致脱锚,治理代币LUNA币价雪崩式下跌,市值蒸发400亿美元,波及数百万用户。这之后,著名加密对冲基金三箭资本因持有大量LUNA,资产大幅缩水,最终宣告破产,而又波及到了数家交易平台,从而引发了行业系统性的危机。可以想象,如果未来再发生这样的事件,将不再是百亿美元的规模,其危害甚至可能堪比08年的金融危机。

随着加密世界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越来越深层的连接,使得监管机构必须考虑并且规避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随着加密市场的不断扩大,不断融入主流金融市场,未来若因监管失当而导致损失,其后果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二)用户为什么要用合规的公链?

加密市场的用户可以分为普通散户和机构用户,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机构用户的需求。机构用户泛指不是以个人身份参与加密市场的用户,通常包括金融机构,企业用户,政府及国有资本背景机构和Web3原生机构。

作为整个加密行业的基础设施,机构用户部署链上业务的唯一可行路径就是公链:贝莱德在以太坊上推出首个代币化基金BUIDL,VISA在Solana和Ethereum上集成USDC结算服务商户支付,Google为Solana、Ethereum等提供RPC节点,USDC和USDT发行在多条公链之上,所有的web3创业团队必须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考虑加入哪一个公链生态....

正如银行不会选择部署在暗网,机构也不会把自己的业务部署在一个「法律灰区」的链上。所以这一切的前提,是合规、公信与可监管,否则他们将永远无法「真正上链」,因为监管机构随时可以以一纸诉讼粉碎整个团队长达数年的努力。

除了必然的商业选择,和监管层面的原因,对机构用户来说,合规的公链正孕育着新一轮增长的「门票」。

一条链若能满足机构的合规需求,就能承接如RWA、央行数字货币、企业金融应用等新业务,进入数万亿美元级别的资产市场,更会直接带来VC、LP、银行等传统资本的巨量资金,做大集体蛋糕;同时,「选择性隐私」、「链上身份」、「链上信用」等模块,随着监管的逐渐细化,将变成新的基础设施层,而在此之上的Depin、SocialFi、GameFi也就有了更坚实的发展土壤。这些在过去起起伏伏始终未见起色的领域,或许会在将来和稳定币一样破圈而出,实现真正的MassAdoption。

(三)什么才算真正的合规公链

公链领域长期缺乏清晰统一的监管标准,监管机构常依据《证券法》和豪威测试对项目进行判断,其中不乏监管者的主观因素。拜登政府期间,Ethereum、EOS、Ton等均遭严厉监管,就连合规标杆Coinbase也多次收到SEC传票。

随着美国三大加密法案的通过,和SEC的正向发声,加密行业的「合规」再也不是摸石头过河的模糊要求。对于公链来讲也是如此。

虽然美国的加密监管目前并不存在一个专门针对「公链」合规化的统一标准,但多个法律与法案,正构成一个逐步清晰的监管框架。但对公链而言,如果希望其生态系统内的行为合法合规,就必须具备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而本文中所说的强合规公链,均是指在技术上主动满足了监管的要求,「投其所好、认真改造」的公链。

监管的要求主要来自这些:包括《银行保密法》(BSA)、《DAAMLA》数字资产反洗钱法案、《GENIUS法案》与《CLARITY法案》、CFTC与SEC的交叉执法、FinCEN指导意见。

要满足这些要求,就必须在技术层面上将它们内嵌到架构中去。比如身份验证(KYC/KYB)、交易可审计性、智能合约中的合规控制。同时还要允许链上应用在特定环境中接受测试与审查、允许经过授权的监管机构访问必要的链上数据等等。

虽然考官并未明确标准,但答案几乎已经摆到了台面上。

二、强合规公链的现状及实现路径

目前较符合我们定义的「强合规公链」的代表项目有Base,Sui,和未来将推出的RobinhoodChain等。接下来我们将一起看看这三者的在合规化上做到了哪一步,以及它们是如何做的。

(一)Base

Coinbase作为美国市场的合规代表平台,其推出的Base链旨在建立一个「监管友好型」的链上生态系统,为机构和主流用户提供合规、安全、可控的web3环境,这与它的交易所业务互为补充,也是其拓展多元合规业务版图的核心所在。未来其Web3业务在金融、身份、资产发行三大核心场景,都将通过Base这条链。也正因如此,Base从设计伊始就以合规性为核心。

1.技术架构

首先是技术架构上。既然以合规为核心,那么监管要求的各种功能必须考虑进去,这也就要求公链的架构必须具备灵活性。Base的解决办法是直接借助现有的技术来实现。

Base构建在Optimism的OPStack之上,这是一套模块化、可插拔的区块链开发框架,为每一条建立在OPStack上的公链提供了多样的模块和组件。

因此你可以把Base想象成一条能够灵活装配「摄像头、限速仪、身份识别系统」的高速公路路基。比如需要满足某些合规要求,就可以自定义合规模块并写到执行层中去。

而Coinbase则扮演着「收费站+身份检查员」的角色,成为链下合规服务与链上世界之间的关键桥梁。用户在进入Base链之前,首先要在Coinbase平台完成身份验证(KYC)与反洗钱审核(AML)。这些合规数据不会直接暴露在链上,但会通过一套受控接口传入链上,彼时用户的钱包地址(以太坊地址)就会获得一个标签,这个标签证明了用户已经通过了审核,那么这时用户所有的链上行为,都将变得可追溯,Base的链上地址也就不再具备匿名性了。

这种链下身份、链上活动协同的方式,实质上构建了一个「合法的高速公路系统」。BASE本身是运行各种Web3应用的基础设施——你可以在上面运行DeFi协议、部署NFT市场、启动链游等。而Coinbase则确保每一辆进入这条高速的「车辆」(用户或资金)都经过合法身份审查,不会带来洗钱、欺诈等合规风险。

Base通过复用成熟的模块化框架,既降低了合规功能落地的技术门槛,也为未来应对更复杂的监管要求预留了调整空间。

2.功能设计

解决了KYC/AML这个大问题,还有其他的监管要求待满足。Coinbase的做法是开发相应的合规功能。

智能合约还是智能合约,但Base设计了支持RWA和证券型代币发行的合规通道。其智能合约可支持资产创建、持有、转让、赎回等全过程监管。未来也将满足《GENIUS法案》等法规中提出的资金冻结、销毁等指令响应功能。摩根大通试点发行的链上存款代币JPMD就落地在BASE上,验证了其机构级合规能力。

审计也依然是审计,只不过Base接受审计的时间更久,并计划为监管机构提供标准化的API或专用节点,便于实时访问链上数据。这些接口将配合监管科技(RegTech)工具如Chainalysis等,实现实时风控、异常交易识别和地址追踪。

BASE同时引入黑名单和白名单功能。黑名单可自动屏蔽被制裁地址,白名单机制则确保敏感资产仅在通过合规审核的地址之间流通。未来还可能引入隐私增强技术(如隐私池+零知识证明),实现合规的同时保护用户隐私。

3.收购补充

此外,Coinbase近年连续收购了多个关键团队和项目,用以补强BASE的链上合规能力与数据基础设施:

Liquifi:支持合规资产发行,补齐链上证券与稳定币合规发行路径;

Spindl:强化用户行为追踪和广告归因能力;

Deribit股权入股:掌控衍生品市场关键数据,强化风险监测。

25年金融科技公司发生的收并购事件

这一系列整合覆盖了从企业服务到协议层再到数据接口的完整堆栈,为BASE提供了一套标准化、可复制的合规L2构建模板。

简而言之,BASE把「合规」内嵌进了系统设计里,而不是事后靠外部治理来弥补。从架构选择——功能开发——收购补充,整条链路依次满足了最基本的合规要求。这种设计思路,让BASE有望成为未来Web3世界中最接近主流合规要求的公链之一。

(二)Sui

Sui作为一个于2023年5月上线的公链项目,凭借其独特的技术架构和用户友好的设计,在区块链领域中迅速崭露头角。与许多其他公链项目相比,Sui在上线近两年的时间里,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稳健性,尤其是在监管合规性和网络安全性方面。截至目前,Sui尚未受到起诉或指控,这一表现不仅凸显了其开发团队在技术与合规上的严谨态度,也为其在竞争激烈的区块链市场中赢得了信任和口碑。

与此同时,Sui近期的表现进一步证明了其市场潜力。随着Sui链生态的快速发展和社区热度的持续提升,Sui的市值已飙升至130多亿美元,居全球虚拟币市值排行榜的前13位。这一市值规模不仅反映了市场对Sui技术创新和应用前景的高度认可,也标志着其在公链领域的竞争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那么,Sui是如何在快速成长并在激烈的公链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同时,还保持合规的呢?

1.语言优势

同样是满足合规要求,同样是具备灵活性,但与Base选择现有的技术架构不同,Sui的灵活性优势却是「天生」的。

Sui使用Move编程语言,强调高交易速度和低延迟,优先考虑快速和安全的交易执行,尤其适合像游戏和金融这样的实时应用。相较于更广泛采用的EVM语言,Move语言具有更先进、更适合当下区块链发展的优势。

Move语言的模块化设计允许开发者组织代码为可重用的模块,可以共享资源和功能,方便升级和组合,使其在开发者体验上更具优势。

就在最近,以太坊ETH)创始人Vitalik也表示,提议用RISC-V替换以太坊虚拟机。RVIS-V与Move语言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最主要的一点是模块化与可扩展性。RISC-V和Move在设计上都强调模块化和可扩展性,支持用户自定义指令扩展,使其能够适应多种应用场景,以便于在不同区块链应用中扩展使用。这也进一步提现了MOVE语言的技术优越性。

而这,为Sui的合规化路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赋能开发者/合作/接入第三方

Sui区块链采取了多项措施来确保符合监管要求。

首先是合规工具做成「模块」,让开发者按需调用。Sui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本身不直接强制执行AML或KYC,但它为在平台上构建的项目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基础设施,以满足监管标准。通过各种工具,帮助开发者自我约束并确保合规,如针对地理限制。例如Sui与Netki合作,推出了DeFiSentinel,这是一个合规预言机,为开发者提供自动化的合规工具,包括实时的KYC/AML(了解你的客户/反洗钱)、钱包筛查和金融交易监控。这些工具可以帮助dApp验证用户的所在地,确保只有在合规地区的用户才能访问服务。例如Doubleup博彩项目,仅对博彩合规地区的用户开放。

当然,面对一些可能成为漏网之鱼的非法项目或个体,Sui在服务条款明示法律配合义务:可根据法律要求冻结资金、限制访问,这为合规审查提供了法律接口。如果在Sui链上发生Bybit被盗14.6亿美元,根据条款有可能会冻结赃款。

其次是寻求合作伙伴的支持。Sui的去中心化性质使其难以像传统金融机构那样直接实施AML/KYC,但通过提供透明的交易记录和合作伙伴工具,它支持项目满足监管需求。例如,Sui区块链通过与AntDigital的合作,利用其ZAN平台提供KYC和AML工具,以支持实世资产(RWA)的合规tokenization。ZAN作为Sui的RPC节点运营商,接入Sui的基础设施。这意味着ZAN的工具能够与Sui的区块链网络无缝通信,增强其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最后是引入第三方。Sui链通过其社区驱动的SuiGuardian程序,与第三方如Chainalysis合作,提升合规性。SuiGuardian跟踪诈骗和钓鱼网站,Chainalysis的分析工具能够监控和分析链上交易,识别与已知非法活动相关的地址或模式。通过分析交易模式,Chainalysis可以识别潜在的钓鱼攻击受害者,帮助交易所和用户采取预防措施。这帮助Sui符合全球范围内的AML和KYC法规要求,例如欧盟的第五反洗钱指令(5AMLD)和美国的银行保密法(BSA)。

这三点也能从社区激励中看出。Sui代币的分配模型,有三个用途是用于支持Sui生态社区建设的:CommunityAccessProgram(社区访问计划):5.82%;StakeSubsidies(质押补贴):9.49%;CommunityReserves(社区储备):10.65%。用于支持Sui生态社区建设的代币占比为26%,达到了已公布释放计划(至2030年释放47.82%)的54.37%,占总流通代币的一半以上。其中社区访问计划,用于项目激励,扶持链上项目。社区储备10.65%,则更注重Sui生态的长期建设,如资助Move语言的DApp开发、支持社区治理、或为未来扩展预留资金,引导合规生态建设。

如此一来,Sui既满足了合规要求,还实现了风险隔离。

区块链生态系统中,公链通常作为基础层提供服务,用户通过项目方编写的智能合约与各类Dapp进行交互,利益相关方主要是项目方和用户。目前,大多数法律纠纷和司法判例的当事人是项目方及其参与者,除非公链存在重大漏洞直接导致用户损失,否则公链很少被列为被告。

例如Sui最近宣布与xMoney和xPortal合作,在欧洲推出一款支持SUI代币的数字万事达卡(Mastercard)。Sui本身作为技术平台,主要负责基础设施与资产生态的构建,支付端由持牌机构xMoney承担,应用侧用户体验由xPortal管理。

3.数据合规

Sui是极少数明确构建了GDPR(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合规能力的公链之一。通过三大原生技术工具,建立起一套面向欧盟等严监管市场的合规体系:

通过这套机制,Sui用户可以使用Web2登录方式使用Web3应用,同时又不会暴露私钥、泄露身份——体验和合规性同步升级。

我们可以看到,Sui的路径也是将合规内化为架构与产品设计的一部分,但比起Base,Sui的解决方案找到了合规与去中心化之间的平衡。

从设计之初便将合规性融入顶层架构,不仅满足了全球监管的要求,还通过社区激励、关键项目建设和线下活动,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且稳健的生态系统。其在用户合规、合作伙伴支持以及项目层面的具体措施,如与第三方合作提供KYC/AML工具、采用创新技术支持GDPR合规等,展现了其在应对监管挑战上的前瞻性与执行力。

公链布局应从整体出发,从底层逻辑来适应未来发展方向。作为公链项目,不能以单一项目的视角去做发展规划,应考虑到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提前做好布局。治链如治国,只有链上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头发展高投入项目,合理分配激励措施,才能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和用户,才能逐渐发展一个丰富的链上生态。

(三)RobinhoodChain

Robinhood,这家互联网券商公司以先行者的姿态开拓了散户交易市场,之后积极跟进crypto,上架多个币种并开发了自己的钱包应用,并在六月底宣布提供代币化美股,一时风光无两。但曾经Robinhood也遭遇过艰难的处境:2020年因「订单流支付」问题,其被罚款高达7000万美元——这不仅让它成为美国历史上单笔最大罚金的券商之一,也强化了其在产品设计中对合规框架的深度嵌入意识。所以现在的Robinhood的本质上是一家合规先行的金融科技公司,其商业模式建立在「合规创新」的基础之上。

1.从Arbitrum到RobinhoodChain

Robinhood六月底推出的代币化股票是发行在二层公链Arbitrum上的,相较以太坊主网有更低的Gas费和更高吞吐量。但Arbitrum本身并不满足我们对强合规公链的定义,所以这次选择更多是一种战略上的权宜之计,也因此其代币化美股只面向欧洲用户,而非其大本营——美国。

在Web3进入产业对接阶段的当下,Robinhood的下一步布局是推出自有合规公链RobinhoodChain,作为一个资产发行、链上结算与数据托管的平台,旨在将传统金融资产(如股票、ETF)全面引入链上,实现24/7全天候交易、去中介化流通以及与DeFi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这将是Robinhood从「Web2.5合规交易所」向「Web3合规金融基础设施」的关键跨越。如此重要的一步战略,能够在美国市场合规展业将是第一优先级的任务,也因此与Arbitrum相比,RobinhoodChain开发的重点之一就是「合规模块」。

2.合规三步

必须要说明,Robinhood至今未披露其公链的技术路线图,但是通过其官方发布的《TokenizationMemo》(下称Memo)以及向SEC提交的合规函件,我们猜测未来RobinhoodChain最有可能采用以下的合规技术:

首先是「链上+链下身份绑定」。和Base一样,Robinhood选择「链下KYC+链上授权地址绑定」,这是其在向SEC提交的合规信函中明确提到的。如此一来,绑定了Robinhood交易所的链上地址的所有行为将会变得可追溯,未绑定链下账号的地址,将被禁止转移代币。

其次是智能合约。这一步也和Base相像。除了KYC,Memo中还提到了强制交易管理办法,不同辖区的规则等等,这些在Memo里提到的规则,其实都可以转化为智能合约逻辑判断,在技术层面上就是一堆if/else判断,加到transfer或mint函数里就能生效。这意味着合约本身将强化「地区限制」、黑名单、持仓上限等链上执行能力,而不依赖人工审核。

最后是合规API支持。Robinhood在提交给美国SEC的信件中提到,未来它的代币化股票、债券等资产,必须由持有牌照的经纪商(比如Robinhood自己或受监管的第三方)来托管,确保资产安全,并防止资产被盗或滥用。这些经纪商要负责保管用户的私钥、记录交易账本,并定期接受审计。虽然这些资产是链上的,但仍要允许通过传统渠道(比如场外交易OTC或自动交易系统ATS)进行交易。同时,这些链上交易也应该能够和传统金融系统(像DTC清算系统)打通,保证链上链下数据一致。

为了支持这些,RobinhoodChain未来将内建一套标准化的「监管接口」,也就是类似API的技术模块。通过这些接口,监管部门可以查看交易记录,可以对涉及风险的地址进行「冻结」处理,也可以调取某个用户的交易历史,从而确保链上行为符合合规规则。

3.未来可能

Robinhood的CEOVladTenev曾在直播中明确提到过,Coinbase是他非常尊敬的对手,在web3这个大棋盘中,Coinbase棋先一招,率先推出了Base公链,这也为Robinhood推出自己的公链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未来的RobinhoodChain将和Base走在同样的一条合规路线上,两者彼此借鉴,各自发展。

在合规化的路径选择上,Robinhood和Base几乎一致。灵活的底层架构,自行构建的合规模块,以及面向监管开放的API接口。这也是我们能看到在美国市场进行合规的公链最常见的操作。

三、合规与隐私优先公链:中间地带的路径探索

Base、RobinhoodChain和Sui,这些公链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法律合规性,适合在传统金融体系中推广。而另外一些公链,比如ZKsync和Stellar,虽然也注重合规,但它们在监管认可度上仍有一些争议,属于「弱合规」的中间地带,还有一批公链和监管机构之间势同水火,完全不被主流的机构接受。

(一)弱合规公链

Plasma是一个基于以太坊的Layer2公链,其核心特点是将USDT作为原生资产。恰恰是因为它与Tether(USDT)等稳定币的关联,让其合规性受到了广泛的质疑。Tether近年来因合规性问题频频被质疑,比如资金储备透明度不足、反洗钱(AML)措施不完善等。尽管Plasma团队积极调整策略,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如改进数据可用性或引入审计机制)来迎合监管,但目前仍未获得主流监管机构的正式认可。

ZKsync是一个以太坊的ZK-rollup扩展解决方案,近年来受到传统金融机构关注。德意志银行正基于ZKsync开发其ProjectDama2,目标是建立与新加坡MAS联动的合规金融链,并为监管方提供审计权限。ZKsync愿意妥协、主动对接合规场景的项目,但其基础仍然是个公开、可自由访问的协议,没有内建强制KYC或交易限制机制,所以自身依然受到美国SEC与财政部的监管调查,目前尚未获得官方监管认可。

Aztec是一个以隐私交易和智能合约为核心的EthereumLayer2,实现匿名性与可编程性的结合。其系统基于零知识证明(ZKP)技术,并提供开发专属的Noir语言以支持私密智能合约执行。虽然它在学术界和技术社区推动隐私+合规的研究方向,但尚未被主流监管机构明确定性或认可。Aztec虽在合规和隐私之间寻找平衡,但其核心定位仍是隐私优先,其合规性依赖后续生态如何采用「可选合规模块」,而协议本身缺乏强制KYC/AML接口。

(二)不合规公链

如果说弱合规公链,是在合规方面做的不够好,但起码表明向合规靠拢的公链,那么不合规公链就是完全无视监管要求的公链。

2025年1月,美国SEC正式向NovaLabs提出诉讼,理由是其发行的三种代币——HeliumNetworkToken(HNT)、HeliumMobileToken(MOBILE)、HeliumIoTToken(IoT)——涉嫌非法销售未注册证券。SEC还指控其误导投资者,虚假宣传与Nestlé、Salesforce等大公司合作关系,实际上没有相应授权与签约。

Helium作为典型的DePIN(去中心化基础设施网络),其项目核心围绕IoT热点设备,完全不经过KYC审查,也无任何链上合规模块。其代币流通高度公开、操作匿名,对监管机构而言难以追责。目前仍在诉讼初期阶段,项目方全面否认SEC指控,目前不具备任何合规性支持机制,属于典型的「完全不合规」公链代表之一。

还有一个完全不合规的典型例子——Terra。SEC自2023年便已对其母公司TerraformLabs提起诉讼,控诉其通过发行UST稳定币和LUNA,利用算法稳定机制诱导投资者参与未注册证券销售。但归根结底,能让SEC抓住把柄还是因为暴雷事件,以及整个项目过程中缺乏基本的KYC/AML机制,也未嵌入任何资金冻结、地址限制、链上审计、监管接口等合规模块。项目从发行之初即脱离监管路径,被认为是证券法规则的典型违规案例。

四、趋势判断:合规公链的长期演化逻辑

过去几年,很多项目执着于「自建公链」,但现实已经证明:除非你能在性能、安全、生态三个层面做到极致,自建一条链的边际收益已远不如直接嫁接主流链所带来的兼容性与合规红利。

那么真正该问的问题变成了三个:

不同类型的资产或数据会不会大规模上链?

合规公链的市场格局会如何演化?

在链上系统不断演进、监管环境不断变化的未来,还会有什么样的新技术涌现?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毋庸置疑。贝莱德不仅将国债ETF份额代币化至以太坊网络,还推出首个完全链上发行、结算与管理的私募基金。高盛、花旗等华尔街机构也在持续探索RWA上链的落地路径。值得注意的是,连交易数据也在逐步「链化」——贝莱德和富达等公司通过以太坊等公链记录部分基金操作。大洋的另一边,香港SFC已正式发牌41家虚拟资产平台,国泰君安成为首家获牌中资券商,这一系列动作明确释放出信号:合规金融与链上资产的交汇期已经来到。

而这时,选择公链就变成了必然的一环。机构真正需要的不是「再造一个链」,而是找到一条能在主权合规、链上自治、跨链互通、安全自托管之间找到平衡的架构。

未来的公链架构将呈现出「模块化合规能力」嵌入的趋势。以Base与RobinhoodChain为代表的新范式,已经展现出一种趋势:通过链下身份认证+链上行为追踪,结合标准化监管API,实现合规与开放生态的协同。这种设计模式未来将被更多面向机构市场的链所复用。而另一技术方向是「选择性合规」,由开发者或应用层自由调用合规模块、接入KYC服务商、设定资产管理规则,体现于如Sui、ZKsync这类链中。

我们预计,合规监管将呈现出两轨并行的格局:一是对金融类资产的合规要求日趋严格,涵盖KYC、AML、监管数据访问等全流程合规;二是对去中心化架构与创新探索的包容性仍将保留空间,尤其是对智能合约逻辑、DAO治理、ZK隐私计算等领域的审慎监管。

在合规公链逐步成熟之后,应用层将诞生一批「原生合规」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在发行、运营时考虑监管要求,还可能直接提供「监管即服务」(RegTech-as-a-Service)能力。KYC、AML、风控引擎、身份托管、合约审计等能力将形成标准化接口,成为链上生态的公共服务,进一步降低传统金融机构的接入门槛。

比如在安全层面,多签架构已经成为标准答案,以NexVault为例,其企业级多签钱包方案已支持12条主链,聚焦企业、家族办公室、基金会和DAO的资产自托管、安全审计、权限管理与传承逻辑,已实现了香港、新加坡的监管合规路径的布局。

五、最后的话

随着加密行业逐步进入合规时代,公链建设也不再单纯追求性能和成本,而是开始将「合规性」作为顶层设计的前提。从Coinbase到Robinhood,从Base到Sui,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趋势:未来的主流链必须服务于真实世界的资产、用户,也必须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

「合规」这一词汇,将不再代表压制与束缚,而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工具。

只要以系统性的方式理解监管逻辑、技术架构与用户需求,就完全可以打造出同时兼具开放性与合规性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未来的Web3世界,绝不只是匿名交易和DeFi套利,更将是RWA发行、身份信用、链上治理、产业金融等多元场景共存的生态。公链的角色也将从「技术实验室」升级为「新的数字平台」。

Join now ?

立即创建 账号,开始交易